3GO模拟飞行网|3GO Cyber Air Force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99|回复: 15

美国F/A-18“大黄蜂”战斗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31 23: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A-18是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和诺斯罗普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制的舰载单座双发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攻击机,主要用于舰队防空,也可用于对面攻击。1974年美国海军提出研制低成本的轻型多任务战斗机的VFAX计划,1975年5月在YF-16和YF-17两个假选方案中,美国海军选中YF-17飞机,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由于要求该机既可用于空战又能进行对地攻击,因此编号为F/A-18。1978年11月18日第一架F/A-18A/B原型机首飞,1980年5月开始交付美海军。该机采用双发、双垂尾、带有边条的小后掠悬臂式中单翼正常式布局,机身为半硬壳结构,主要采用铝合金,部分结构采用石墨环氧树脂材料。该机具有可靠性和维护性好、生存力强、机动性好等特点,尤其是具有很好的大迎角飞行特性。该机的型别主要有:A型,单座战斗/攻击型;B型,双座战斗/教练型;C/D型,A/B型的改进型等。截止1994年4月21日,共交付了各型F/A-18飞机1263架,该机除装备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外,还出口到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士和韩国等国家。海湾战争期间,有148架F/A-18参战,主要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曾击落过伊拉克的米格-29战斗机。
<P>
“超级大黄蜂”</P>
<P>  1991年美国国防部取消了隐身舰载攻击机A-12计划,为满足海军替换60年代A-6的迫切需要,以及填补下一代攻击机A/F-X服役之前的空白,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在F/A-18C/D飞机基础发展的舰载战斗/攻击机F/A-18E/F,称为"超级大黄蜂"E型为单座型,F为双座型。1992年美海军选中了F/A-18E/F作为过渡机种。与F/A-18C/D相比,F/A-18E/F加长了机身和翼展,增加了机翼和水平尾翼的面积,增加了载油量和武器,加大了航程。该机所用材料与C/D型基本相同,但采用很多隐身技术。该机原型机于1995年11月29日首飞,1998年开始生产型的总装,预计2001年投入使用。 </P>
<P>
超级大黄蜂</P>
<P>动力装置</P>
<P>  (F/A-18C)早期装两台通用电气公司的F404-GE-400低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加力推力2×71.2千牛(2×7260公斤),1992年后换装F404-GE-402增强性能发动机,加力推力为2×78.3千牛(2×7984公斤)。</P>
<P>
  (F/A-18E)两台通用电气公司的F414-GE-400涡扇发动机,加力推力可达2×97.9千牛(2×9983公斤)。 </P>
<P>主要机载设备</P>
<P>  (F/A-18C) AN/APG-65多模态数字式雷达,可以远距搜索、边搜索边测距、边扫描边跟踪,同时跟踪10个目标。全天候自动着舰系统,多功能彩色座舱显示器,AN/ASW-25无线电数据链路,AN/ALQ-126B电子对抗系统,AN/ASN-130A惯性导航系统,AN/AYK-14数字式计算机,以及AN/ALQ-165机载自卫干扰系统等。</P>
<P>  (F/A-18E)机载电子设备90%以上与F/A-18C/D兼容,装备了休斯公司的AN/APG-73多功能数字式空对空和空对地雷达,升级了座舱显示设备等。 </P>
<P align=center>武器<IMG src="http://www.htxx.com.cn/jsgj/wqzb/02011502.jpg"></P>
<P>  (F/A-18C)1门20毫米M61-A1六管机炮,备弹570发。9个外挂点,两个翼尖挂架各挂一枚AIM-9L空空导弹,两个外翼挂架可挂AIM-7、AIM-120和AIM-9空空导弹以及各种空对面武器,两个内翼挂架可挂副油箱或空对地武器,发动机短舱处可挂导弹或AN/AAS-38前视红外跟踪吊舱,机身下中线处可挂副油箱或武器等。</P>
<P>  (F/A-18E)11个外挂点,可以携带美国海军的全部机载进攻和防御武器。</P>


<P>尺寸数据</P>
<P>  (F/A-18C)机长17.07米,机高4.66米,翼展11.43米、(含翼尖导弹)12.31米、(机翼折叠)8.38米,机翼面积37.16平方米,展弦比3.52,平尾翼展6.92米,主轮距3.11米,前主轮距5.42米。</P>
<P>  (F/A-18E)机长18.31米,机高4.88米,翼展(含翼尖导弹)13.62米,(折叠机翼)9.32米,机翼面积46.45米2,展弦比4.00。
</P>
<P>重量数据</P>
<P>  (F/A-18C)空重10455千克,起飞重量16651千克(空战任务)、22328千克(对地攻击任务),最大内部燃油4926千克,最大外部燃油3053千克。</P>
<P>  (F/A-18E)空重13387千克,最大内部燃油6531千克,最大外部燃油4436千克,最大外挂载荷8051千克,起飞重量(攻击任务)29937千克。 </P>
<p>
<P>性能数据</P>
<P>  (F/A-18C)最大平飞速度(高度)M1.8/191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5240米,转场航程(无空中加油)3706千米,作战半径(对地攻击)1065千米,(空战)740千米,起飞滑跑距离427米,着陆滑跑距离670-810米。限制过载+9.0g。</P>
<P>  (F/A-18E)最大平飞速度M1.8+,最大速度(中等推力)M1.0+,实用升限15240米,空中巡逻时间(带6枚中距导弹,3个1818升副油箱,距航空母舰278千米)2小时15分。</P>
 楼主| 发表于 2005-5-31 23: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2><!-- #EndEditable --><b><FONT size=4>                                                 美国A-10“雷电Ⅱ” 攻击机</FONT></b><!-- #EndEditable -->

<!-- #BeginEditable "coment" --></FONT><DIV align=center><FONT size=2><img src="http://www.htxx.com.cn/jsgj/wqzb/02012000.jpg"></FONT>   </DIV><P>A-10“雷电Ⅱ”攻击机是美国费尔柴尔德公司为美空军研制的亚音速近距空中支援攻击机,主要用于攻击坦克群和战场上的活动目标及重要人力点,是目前美国空军的主要近距空中支援攻击机。1966年美国空军提出研制新型攻击机计划,1970年3月选中方案,原型机于1972年5月首次试飞。经与诺斯罗普公司的A-9原型机及已服役的A-7攻击机两次对比竞争试飞,至1974年底A-10才被批准投入生产。1975年生产型A一1OA交付使用。A-10采用平直机翼、双垂尾布局。该飞机的低空亚音速性能好;生存力高,座舱周围有“澡盆”式厚度为3.8厘米的防弹装甲,机身腹部的装甲厚5厘米,全机装甲总重55O千克,可承受23毫米炮弹的打击,此外还有结构简单,反应灵活,短距起落等优点。在1991年l~2月的海湾战争中,有120架A-10参战,该机在反坦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至1984年3月AIO停产,费尔柴尔德公司共向美国空军交付707架。至1979年底,A-10的研制费为3285亿美元,A-10A的单价为1250万美元(1983年美元值)。 </P>
<P>
双座型的A-10B</P><p><p><p><P>
动力装置
  两台通用电气公司的TF34-GE-10O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为40.9千牛(4175公斤)。 </P><p><P>主要机载设备
  平视显示器,战术突防设备,与激光目标识别器配合使用的武器投放设备,“幼畜”空对地导弹和“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发射设备,X波段应答器及主动和被动式电子对抗设备等。 </P><p><p><p><P>武器
  一门30毫米GAU-8/A 7管速射机炮,备弹1350发,可击穿较厚的装甲,主要用于攻击坦克和装甲车辆。11个挂架,最大外挂载荷7250千克。典型的挂弹方案有:28颗MK80炸弹;20颗“石眼”Ⅱ集束炸弹,若干CBU-52/71/38/7O子母弹箱;6枚AGM-65“幼畜”空对地导弹和两枚AIM-9E/J响尾蛇”空对空导弹;4个火箭发射架等。 </P><p><p><p><P>尺寸数据
  翼展17.53米,机长16.26米,批高4.47米,机翼面积47.01平方米、展弦比6.54、相对厚度12%,主轮踞5.25米,前主轮距5.40米。 </P><p><P>重量数据
  使用空重1132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268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20032千克,燃油量(机内)4853千克,(副油箱)3 X 2270升。 </P><p><p><p><P>性能数据
  限制飞行速度 834公里/小时,作战飞行速度(高度1500米,带6颗MK82炸弹)713公里/小时,巡航速度(高度1525米最大起飞重量)623公里/小时,实用升限9144~11000米,近距支援活动半径463公里,纵深攻击活动半径1000公里,转场航程4850公里,起飞距离(最大总重)1372米、(前线机场起飞重量)422米,着陆距离(最大总重)762米、(前线机场起飞重量)325米。 </P>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00: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P>                                                          <b><FONT size=4>法国“幻影-2000” 战斗机</FONT></b><!-- #EndEditable --></P><P>“幻影-2000”是法国达索飞机公司研制的中型超音速战斗机,主要用于截击和制空,亦可执行对地攻击或战术侦察等任务。该机70年代中开始研制,第一架原型机于1978年3月首次试飞,生产型飞机于1983年开始交付部队使用。该机采用与“幻影-3”相同的无尾三角翼气动布局,机翼为三角形悬臂式下音翼,前缘后掠角58度,后缘前掠角3度30分。采用两段式全翼展自动前缘缝翼,作战时可变弯度,但在加速和低空巡航飞机需收起。两段式全翼展升降副翼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蒙皮和蜂窝结构,上下偏转角为-16度~+25度,用电传操纵系统操纵升降副翼和襟翼。机翼上、下翼均有一块减速板。“幻影-2000”没有平尾。垂尾为悬臂式,前缘后掠角45度,后缘的方向舵为复合材料蒙皮蜂窝夹芯,由电传系统操纵。另外,使用了大推力的涡扇发动机和先进的电子设备,所以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幻影-2000”现有多种型别,其中C型为单座防空型,B型为双座教练型,N型为双座对地攻击型;幻影2000-5是最新改型,性能明显优于现有型别,是为出口而研制的。该机各型已有数百架订货,其中法国空军订购400架左右,外国空军订货的有埃及、印度、秘鲁、阿联酋等。 </P><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htxx.com.cn/jsgj/wqzb/02011101.jpg"> </P>
<P>动力装置
  1台M53-P2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64.3千牛(6560公斤),加力推力95.1千牛(9700公斤)。 </P><P>主要机载设备
  采用汤姆逊-CSF公司的RDM多功能多普勒雷达(1986年后改为RDI脉冲为勒雷达)。5平方米目标其作用距离:高空为110公里,低空为46公里。除雷达系统外,还有汽姆逊-CSF和达索电气设备公司具有VCM-65显示器的电子对抗设备,TMV-980数据显示系统,马特拉公司的消极干扰设备,法国航空导航公司的S.605自动驾驭仪,达索电气设备公司的2084型中央数字计算机,电话器材公司的塔康询问机和NRAI-7A型敌我识别应答器。 </P><p><P>武器
  两门"德发"554型30毫米机炮,备弹各125发。9个外挂架(机身下5个,两翼下4个)。执行截击任务时可带两枚"马特拉"(MATRA)超530雷达制导中距拦截导弹和两枚"魔术"R550(MAGIC)近距格斗导弹,用于对地攻击可携带各种炸弹,最大载弹量6300千克。 </P><P>尺寸数据
  翼展9.13米,机长14.36米,机高5.20米,机翼面积41.0平方米,机翼前缘后掠角58度。 </P><P>重量数据
  空重7500千克,起飞总重10860千克(无外挂,最大起飞重量17000千克),机内最大燃油量3145千克(外挂燃油3720千克),最大过载9g。 </P><P>性能数据
  高空最大速度2332千米/小时(M2.2),低空最大速度(不加力、带8颗250千克炸弹、两枚R550导弹)111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8000米,最大爬升率(海平面)284米/秒,作战半径(带2个1700升副油箱和4枚导弹)700千米,航程(带1个1400升和两个1700升副油箱)3335千米,起飞滑跑距离460米,着陆滑跑距离640米。
</P><!-- #EndEditable -->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00: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P><b><FONT size=4>                                              苏-25强击机推出新机型“蝎子”</FONT></b></P><P>在6月16日开幕有巴黎航展上,一种名为“蝎子”的强击机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据《简氏世界空军》报道,由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航天器材制造公司与以色列埃尔比特系统公司共同推出的这种新型强击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近距空中支援攻击机。 </P><P>“蝎子”其实是前苏联研制的苏——25K“蛙足”强击机的最新改进型,今年4月刚刚完成首飞。该机是一种单座双发亚音速强击机,能在低空与武装直升机协同作战,攻击坦克、装甲车等活动目标及重要火力点,综合作战能力与美国的A—10攻击机相当。此次改型,主要是为“蛙足”换装了先进的机载电子设备,以进一步提高其在高威胁战场上的生存概率。</P><P>新版“蛙足”的外形具有对地攻击机种的典型特征,机身短粗,采用高翼悬臂的主翼造型,可承受6.5g的过载。飞行员的防弹玻璃座舱位于机头上部,底部及四周包覆着24毫米厚的钛合金防弹装甲;实心拉杆传动系统能够抗击12.7毫米枪弹打击;两台P——195型涡轮喷气发动机置于机身两侧,用不锈钢板包藏于机舱内;油箱加固并填充聚氨酯泡沫塑料,即使被弹片击中也不易爆炸;尾喷口作了红外屏蔽处理……</P><P>“蝎子”更是一个强大的空中武器投射平台,最大载弹量达到4400公斤。该机的武器挂载极为多样化,可执行多种任务。其固定配置为安装于前机身方的AO—17A型30毫米机炮,备弹250发。翼面上共有10个外挂点,其中500公斤级8个,可挂载红外线/激光/电视/无线电制导的各类战术空对地导弹,500公斤炸弹,航空火箭弹、机炮等,其余2个挂可挂载近距空空导弹。与“蛙足”不同的是,“蝎子”不仅可以挂载各种俄制武器,还可使用西方国家的武器。</P><P>“蝎子”的机载电子设备十分先进。驾驶舱内取消了原先的大部分模拟仪表,仅保留了雷达高度表、燃料表、俄产KLEN激光测距仪及目标批示器,增加了2个6×8英寸多功能彩色显示屏(MFCDS),一个平视显示器(HUD),一部预警仪以及新型的手动油门控制系统(HLTAS)。</P><P>该机配备了先进的模块化多任务计算机。新型武器投放及导航系统(WDNS)由全球定位/惯性导航系统、活动地形显示器、甚高频全向导航/仪表着陆系统、测距装置及存储管理系统、甚高频/超高频无线电通讯装置共同组成。根据客户的需求,该机还可以加装塔康无线电战术导航系统(TACAN),显示与瞄准头盔(DASH)等。新版“蛙足”无论是在导航精度,还是在目标识别/攻击的精度上都有了飞跃,飞行员的工作负荷也大大减轻。</P><P>目前,“蝎子”主要用来装备格鲁格亚空军。不过第比利斯航天器材制造公司与埃尔比特系统公司的最终目标是将该机推向国际市场。此次参加巴黎航展就是迈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P><!-- #EndEditable --><DIV align=right></DIV><TABLE borderColor=#999999 height=2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50 border=0><TR><TD width=510 height=23><DIV align=right></DIV></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00: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P>呵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P>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00: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P><b><FONT size=4>                                  战斗机卫队的新兵:内斜视干扰系统</FONT></b><!-- #EndEditable --></P><P>在空战中,飞机常常受到雷达制导和红外制导导弹的严重威胁。目前,国外多以拖曳式假目标来对付雷达制导导弹的攻击。最近,意大利电子公司研制出被称为“内斜视”的干扰系统,旨在对抗单脉冲雷达及射频制导导弹。 </P><P>现有假目标的局限性</P><P>拖曳式假目标已经推广使用,它能诱导雷达制导导弹误入歧途,并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在对抗多枚导弹攻击时,受到了数量上的限制,因为一架战机至多只能携带4个拖曳式假目标。而且即使假目标没有被导弹击中,在飞机着陆前也将被弃投,使得寿命周期费用很高。</P><P>其另一个鲜为人知的缺点是所谓“锥形遮蔽区”。在来袭导弹十分接近的情况下,按照几何学百理,若导弹恰好位于该锥形区内,那么它在受到诱导并射向假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会与飞机“擦肩而过”。那样的话,飞机很可能挡住了导弹导引头对假目标的视线,由于导弹离飞机距离足够近而易触发导弹的近炸引信,从而对飞机造成威胁。 一次性干扰物是另一种选择。它们易于安装,也能在远离飞机的位置上产生假目标,例如诱饵云,但只能专门用于对付特定的威胁,而且同样只能携带有限的数量。</P><P>还有一种干扰技术是自适应交叉极化干扰技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出口型F-16飞机上就使用了该技术。它是通过一个与雷达制导导弹导引关信号相正交的极化信号引起跟踪雷达的角度误差。该技术为“内斜视”技术提供了基础。 “内斜视”系统的研制背景</P><P>“内斜视”技术是一种通过电子技术产生欺骗性飞机位置的方法。它利用安装在飞机两翼翼尖上的发射机发射的信号,造成敌方导引头回波信号波前失真,从而引起导弹偏离真目标的方向。</P><P>在早期研究实验中,使用单个发射机产生回波信号交叉极化,发现交叉极化可能会使导弹雷达导引头目标瞄准线产生大的角误差和抖动。不过该技术也有缺点,即产生必需的干扰信号强度要求发射机具有很大功率,并存在不可预见的不理想性能。 “内斜视”技术早期没有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的匮乏。但当时认为它只适用于极大或极小平台,只在远距离或近距离有效,这种错误观念也延缓了它的发展。另外还有,错误地认为“内斜视”技术要求很高的干扰/信号功率比,并可能受到机动性和振动的影响。</P><P>最近,技术上取得的进展使研制双发射机的“内斜视”技术成为可能。其中的关键技术是有源相控阵天线,高速信息处理器、实时校准及相关技术。</P><P>基本方案</P><P>“内斜视”系统似在每个机翼的翼尖上各置一副前向和后向天线,每副天线的发射/接收模件少于20个,每个模件由3块单片微波集成电路芯片构成,由10伏直流电源供电。其天线增加至少10分贝。可见“内斜视”技术是基于固态技术来获取必要的和有效的辐射功率,而非大部分雷达和干扰机所使用的行波管功率放大器。由于低电压供电避免了电弧放电的问题(在高空或有尘环境下高压功率供电时常发生这个问题),因此其可靠性比行波管高,平均故障率约为1/10。 另外,小型有源相控阵天线采用了快速调谐的振荡器,在100毫微秒内就能变换电子波速位置,对性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的效率则取决于数字射频存储器。</P><P>为了对付单脉冲雷达导引头,在单个脉冲时间内,系统必须重复产生“内斜视”的信号,使雷达导引头接收机只接收到一个假目标设置的回波信号,并使其几乎无法甄别目标的真假,从而赋予该系统对付多枚导弹威胁的能力。</P><P>“内斜视”系统不同于拖曳式假目标或一次性假目标,它没有数量限制的问题,随时可用,并且寿命周期费用低。但其初期的投入的费用是巨大的,比研制其它的电子干扰机高出30%,且该系统需两副天线而不是一副。</P><P>实验结果</P><P>实验表明:基线(两台发射机之间的最短连线)越长,引发来袭导弹的角度误差(诱导导弹远离攻击目标)就越大,甚至有可能破坏雷达导引头的目标销定,但开始必须先采用距离门拖引技术,试验证明约10米的短基线吴现最好的干扰效果。 另一个需要折衷考虑的问题是脱靶距离与成功率之间的矛盾,一种系统能产生大脱靶距离但成功率较低,另一种脱靶距离较适中但可靠性较高。实验证明:产生100米脱靶距离所获得的成功率可达100%;若提高“内斜视”系统增益可使脱靶距离超出400米,但可靠性将降低。其实只要产生30米以上的脱靶距离就足够好了。</P><P>发展现状</P><P>2000年意大利海军、空军各获得了1台“内斜视”的样机,虽然该干扰装置计划安装于欧洲战斗机的骨脊和尾翼尖上,但现在按照空气动力学的要求安装在翼尖吊舱内。目前意大利空军正在努力争取在欧洲战斗机上安装“内斜视”系统。</P>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00: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P><b><FONT size=4>                                             美军现代空袭战术扫描</FONT></b></P><P>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军实施的10余次空袭作战行动,由于大量使用高新技术航空兵器,其空袭作战战术与以往相比,在诸多方面都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P><P>  在空袭时机上,将夜暗作为发起空袭的首选 </P><P>  在以往的战争中,夜暗曾是武器装备相对处于劣势的一方所利用的有利条件。但随着
先进的夜视系统及GPS制导技术的广泛应用,夜暗已成为拥有夜视技术优势一方的天然屏障。当今的美军作战飞机普遍装备了先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前视红外观察仪、夜视镜、微光电视,主战飞机还挂载了“蓝盾”夜间低空导航和红外瞄准系统等先进夜视器材,为其利用夜幕快速定位、发现并摧毁目标创造了条件,使夜间战场对美军变得“单向透明”,夜暗已成为美军发起空袭的首选时机。 </P><P>  海湾战争、“沙漠之狐”空袭行动、“联盟力量”空袭行动都是在当地时间的午夜至凌晨发起的。夜间空袭不仅容易达成攻击的突然性,增加己方的安全性,降低飞机的战损率,而且使对方很难利用夜暗维修恢复武器装备和补充给养,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空袭战果,并且可以给对方造成巨大的精神恐慌。 </P><P>  从统计数字看,夜暗不仅是美军发起空袭的首选时机,而且美军的大部分空袭作战行动也逐步开始在夜间进行。海湾战争和波黑战争中,美军作战飞机的夜间飞行架次均占总出动架次的70%以上,“联盟力量”空袭行动中也有70%以上的空袭是在夜间进行的。 </P><P>  在攻击方式上,大量采用防区外超视距精确打击 </P><P>  近年来,精确制导武器在命中精度、制导方式、投掷距离等方面均取得了飞速发展。美军装备的精确制导武器不仅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而且可在各种天候条件下使用。它使美军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临空轰炸、近距发射的空袭作战样式。海湾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还只处于辅助地位,仅占全部投弹量的8%,致使投弹平均命中率仅为30%;到“沙漠之狐”行动时,精确制导武器已上升到95%,命中率达到90%以上,总毁伤率则达到87%,对单个目标的平均用弹量由海湾战争的22枚减至10枚;而在“联盟力量”行动中,精确制导武器则占到98%,发挥了主导作用。美军出动2架次#{5#{9B-29}#5}#A隐形轰炸机所取得的战果相当于越战时出动 40架次F-105战斗轰炸机才能取得的战果。美军在“联盟力量”空袭行动中,凡轰炸重要目标、最难对付的目标(如桥梁、指挥通信中心、发电厂)时,大多是利用先进的精确制导弹药实施“脱离接触”的超视距攻击战术。实践证明,采用远程超视距精确攻击战术,不仅作战效益高,而且还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附带损伤。可以断言,在未来局部战争中,防区外发射、超视距精确打击将成为美军空袭作战的主要攻击方式。 </P><P>  在目标选择上,注重打击“重心”、摧毁“节点” </P><P>  将打击目标指向确定的、可以实现的、有助于达成战略或战役目的的目标,是美军空袭作战中选择打击目标的重要原则。美军认为,现代战役战场结构紧密,只有集中优势兵力兵器打击对方的重点目标和重点部位,才能破坏对方的全局,即所谓的“摧毁节点、破坏结构”。 </P><P>  美军在空袭作战中的主要做法有:打击军队指挥中枢,削弱对方的联合作战指挥能力;打击侦察预警设施,瘫痪对方的防空作战体系;打击交通运输设施,割裂对方的战役布势;打击基础工业设施,破坏对方的战争潜力。海湾战争中,美军起初准备突击伊拉克的5类12种共600多个目标,经过认真分析最后确定主要打击其中的50个重要目标。对这些重要目标点的破坏,造成了伊军防御部署的整体瘫痪。 </P><P>  在突防手段上,采用综合措施多方式隐蔽深入 </P><P>  在近期空袭作战中,美军非常重视运用多种隐蔽突防样式,主要有: </P><P>  隐身突防海湾战争中,#{4F-1174}#隐形飞机共出动1290余架次,无一受损。科索沃战争中,美军使用了6架B-2A隐形轰炸机、5架#{6B-16}#B隐形战略轰炸机和24架F- 117隐形战斗轰炸机进行了多轮多波次的隐形突防。特别是美军首次使用的B-2A 隐形轰炸机,由于采用了第二代隐形技术,其雷达反射截面积仅0.01平方米,在战争中多次深入南防空纵深,突防成功率较高。 </P><P>  远程高空突防过去,由于受飞机航程距离短、作战半径小等性能的限制,美军通常在近距离遂行空袭作战,或进行不返回原机场的“穿梭”式空袭。随着美军飞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加上空中加油技术的日益成熟,大大延长了飞机的续航时间和作战半径,使其具备了远程奔袭作战能力。海湾战争中,美军的#{7#{10B-5210}#7}#轰炸机从美国本土起飞,经空中加油,长途奔袭11200千米飞抵巴格达上空,在高空发射巡航导弹后又返回原基地,创造了历史上飞行距离最远的战斗飞行记录。“联盟力量”空袭行动中,美军多次使用B-2A隐形轰炸机从美本土起飞,从高空突破#{1南联盟1}#的防空体系,对南战略纵深内的目标实施打击。B-2A的出动率虽然仅占此次空袭行动的1%,但其目标摧毁率却占到了总数的10%以上。 </P><P>  超低空突防美军主要使用先进的战术飞机和攻击直升机,以15—120米高度,利用雷达监视盲区突防攻击。海湾战争期间,美军2支“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分队利用低空突防战术,对伊军远程雷达阵地实施突袭,在距目标3至6千米处发射导弹进行攻击,4分钟后即取得战果。 </P><P>  电磁掩护突防在科索沃战争期间,为了掩护空袭飞机的突防,美军派出了EA -6B、EC-130、EF-111、E-8等各型电子战飞机70架,针对南联盟的防空雷达系统实施了大规模的、贯穿整个空袭过程的电子进攻战,电子战飞机的出动架次占空袭飞机总出动率的近40%,有效地掩护了轰炸编队的空中突防。 </P><P>  作战保障上,强调信息控制为关键 </P><P>  美军认为,只有控制了信息,才有可能顺利实施空袭作战,才能取得空袭作战的胜利。海湾战争中,美军在控制信息的能力上尚有一些缺陷。然而在空袭南联盟的作战中,美军充分发挥了卫星的功能和优势,自始至终掌握着制信息权。一是在信息的获取上,北约动用了50多颗卫星在太空助阵,其中有5颗照相侦察卫星和一些电子侦察卫星及海洋监视卫星,专门用于获取目标信息,还有10多颗气象卫星,从不同角度获取气象信息,为实施准确空袭提供气象服务。二是在信息的传输上,美军使用了多种通信卫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载有“全球广播服务系统”转发器的特高频“后继者-9”卫星,它在从美国本土向战区传送大量侦察情报和后勤保障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实现了数字化网络传输和无缝式链接,无论相距多么遥远,信息传输分秒之间即可完成。三是在信息的利用上,美军首次使用了C4ISR系统,对空袭作战行动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控制。在开战的第一个晚上,南联盟的米格-29被美军的#{2#{3#{8F-168}#3}#战斗机2}#击落多架,原因就在于美军拥有空中预警、制导控制系统,可做到及早发现、尽远攻击。美军利用信息的能力还表现在营救人员上。在F-117A被击落后约6个半小时,美军即使用信息营救系统,使跳伞飞行员顺利获救。因此,在南联盟上空被北约以50多颗各种功能的卫星织成的太空信息控制网,使空袭的综合作战效能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对空袭作战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P>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00: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声明:以上各贴均转自“华通军事广角”
发表于 2005-6-1 10: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文章,顶.......</P>[em05]
发表于 2005-6-1 17: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搞不清F/A-18具体型号的人应该认真学习一下
发表于 2005-6-2 11: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F18E比C型还飞得慢,空军之翼和2000年兵器上的一个游戏小说里也讲到作者无法将其飞到m1,是基于janes F18
发表于 2005-6-2 13: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表速,不是真速
发表于 2005-6-2 16: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F18E不能飞超音速?不太可能。
发表于 2005-6-2 17: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也看过类似的文章</P>
发表于 2005-6-2 17: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表速确实不能达到1M,至于超音速么,突破音障的照片都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3GO模拟飞行网|3GO Cyber Air Force ( 沪ICP备08002287号|沪ICP备14050587号 )

GMT+8, 2024-10-8 12: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