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O模拟飞行网|3GO Cyber Air Force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75|回复: 2

苏-27战术全析(空战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7 17: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早期出口型苏-27由于无法发射主动空空导弹,因此在超视距空战中处于劣势。然而,当年苏联的飞机设计师早就料到,在技术上与西方会有差距,因此携带R-27R导弹的苏-27在与敌机(例如F-15、F-16)接近时,会使用一系列的战术动作来弥补不足。例如守中有攻的"水平散开"或"垂直散开"战术。 2架苏-27在面对具有射程优势的对手时,应以密集编队前进,力争使本编队在敌机雷达上形成一个目标。若被对手锁定,那么僚机将会启动干扰系统15秒左右,同时长、僚机分别向左右以30-45度的角度进行转向,规避对手的攻击。这种战术基于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固有缺陷。由于多普勒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目标与发射源的相对速度来进行探测的。目标朝向发射源飞行,相对速度最大,最容易被探测到。因此要躲避雷达追踪,就要使自己与发射源的相对速度越来越低。掉头逃跑是一种方法,然而在务求歼灭敌机的空战中行不通。替代的方法就是转向,使自己运动方向接近垂直于敌机的运动方向,这样也就意味着在对方运动方向上,所产生的相对速度较小,战机就可以隐藏在地面反射的杂波中而导致对方火控雷达脱锁。这种战术,在西方被称为"侧转"(Beam)。转向还有两个好处:即使敌机雷达发现了目标进行新的跟踪,也需要重新进行计算和分配目标,这就耗费了一定时间;若敌机已经发射导弹(特别是主动雷达空空导弹),苏-27的转向也可以迫使对方的导弹转向,耗费它的"能量",使其有可能追不上苏-27。至于"眼镜蛇机动"等过失速机动动作,在超视距空战中意义是非常有限的,因为虽然这种动作可以降低雷达的侦测能力,但是本身速度也降低了,增大了被敌方导弹击中的概率。然而,苏-27在空战中不能一味地逃避。它必须在保存自己的同时,尽量缩短同对手的距离,来发射R-27R导弹。因此双机编队的苏-27就要利用敌机雷达脱锁或者重新分配目标所耗费的时间,达到R-27R导弹的射程,转向目标发射导弹。如果双机同时脱离了敌方雷达追踪,那么将同时发射导弹。如果有一架没有摆脱,那么就要开启雷达干扰装置,掩护另一架发射。 至于"垂直散开"则是苏-27双机编队的长、僚机分别在垂直方向进行爬升和俯冲的动作。垂直动作除了利用转向增大对手雷达的脱锁几率外,僚机还可以下降到低空,进一步利用地面杂波降低对手雷达的探测距离;而长机爬升后,则可以利用高空阻力较低的特点,进一步延长R-27R导弹的射程。如果对手同样也使用半主动雷达制导的"麻雀"空空导弹,那么苏-27爬升到9000米时发射,就会比"麻雀"提早15秒左右命中对方。但是使用垂直散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苏-27必须占有高度的优势,否则爬升中的苏-27就会成为已经占据高度优势的对手的靶子。此外,一旦苏-27编队长机占据高度优势发射导弹,那么在蓝天的背景下很容易被锁定,因此在发射导弹时还必须做出各种机动动作来迷惑敌方发射的导弹。 攻中带守当苏-27进入导弹射程的时候,应当尽快发射导弹。然而苏-27发射导弹的时候,必须朝向目标,极易让对手锁定。此时,苏-27就会使用"攻中带守"的"战术翻领"战术。 如图所示,苏-27在发射导弹后,马上就开始转向50度。因为导弹发射后不用再进一步缩短距离,因此这时转向的角度比防守的时候可以更大一些,但也不能超过60度,因为R-27R需要战机雷达的制导波束。同时,在目标移动的情况下,载机也必须随之机动,反方向转弯来避免目标脱离载机雷达的跟踪。这就造成飞行轨迹类似于"S"形,有点像西装的"大翻领",因此被称为"战术翻领"。实际上,无论是"水平散开"还是"战术翻领",这都是苏-27在超视距空战中的一连串的"组合动作"。苏-27先以"水平散开"使敌机雷达或者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脱锁,然后再利用"战术翻领"开火并躲避对方的导弹。即使导弹无法命中目标,也能够利用"S"形的路线接近目标进入近距格斗阶段。当然,如果苏-27认为自己的R-27ER增程型导弹在射程上有优势,也可以先使用"战术翻领"动作抢先发射。除了双机编队,苏-27在超视距空战中也可能使用4机编队战术。2机编成攻击组,2机编成保障组。保障组在后,开启雷达侦测目标,通过数据链传给前方的攻击组。攻击组在保障组前方15公里,依靠保障组的数据对目标实施攻击。同时保障组的长机开启干扰器、僚机升高吸引敌人以掩护攻击组的行动。在达到射程后,攻击组就可以实施攻击。如果敌机察觉企图进行机动,则攻击任务由保障组完成。当然,以上种种空战战术,主要是针对早期出口型苏-27而言,更新的苏-27改进型号已经可以装备使用R-77或类似的主动雷达导弹,在与F-15、F-16的超视距对抗中并无劣势,其战术使用也早已不同以往。 空中格斗 从第三代战斗机的设计来看,一方面机载雷达性能有限,另一方面中距导弹也难以满足超视距空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超视距空战很有可能是"弹弹落空",随之无可避免地要进入近距空战阶段。 近距格斗一般来说有两种形态:头对头和头对尾。头对头就是双方均朝对方拉机头,这时转弯半径小或转弯速率高的战斗机就可以切进对手的内圈,先于对手射击。但这时双方的相对速度非常高,角度也非常大,尽管切进了内圈也不一定有开火的机会,因为近距空空导弹全向攻击能力有限,而且还有最小发射距离的限制,所以双方还要继续转弯以积累一定的角度和距离才能开火。头对尾则是双方交汇时,双方都朝反方向拉机头并暂时失去目标,当转弯角度超过180度的时候,转弯率高的战斗机就能够抢先发现对手实施攻击,而且此时双方的距离已经拉开,最小发射距离的限制也就不存在了。苏-27装备的R-73近距空空导弹,装有推力矢量装置,理论上在导弹脱离机翼后,就能够转向目标,不存在"最小发射距离"的限制。因此苏-27更倾向于使用头对头的战斗形态,并发展成为"飞掠目标攻击"战术。如下图所示,双方在交汇后,苏-27以时速800公里进入7G过载的转弯,利用转弯半径小的优势,在双方第二次交汇前,苏-27可以借头盔瞄准具抢先发起攻击。如果导弹在敌机发射红外干扰弹后攻击未果,那么苏-27就要向反方向转弯,切入敌机内圈进行攻击。当然,苏-27也可以采用"头对尾"的攻击方式,因为苏-27转弯率高的优势仍然使其有首先开火的机会。但是这种战术就无从发挥R-73导弹大离轴角的攻击能力。当然,苏-27在战斗中并非总能占据先机,特别是面对F-16这样的轻型战斗机。苏-27要尽早在第二次交汇时利用导弹优势击落对手,而不能与后者陷入持续地缠斗。因为F-16具有不改变航向就控制机头转向的能力,一旦占据优势发射导弹,就轮到苏-27躲闪导弹了。除了抛掷红外干扰弹以外,苏-27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战术躲闪动作:如果导弹在5公里外发射,苏-27就要以半筒滚动作将飞机与导弹的夹角拉大到90度,再以最大的G值垂直转弯,使苏-27与敌方导弹的相对角速度最大,让红外导引头失去目标;如果导弹在5公里内发射,那么苏-27就要在2-3秒内拉出高G的筒滚动作,使转弯动作达到60度/秒,让红外导引头失去目标。至于那些使苏-27闻名的过失速机动,反而不是特别的有效。因为这类动作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保持速度,在完成过失速机动动作后,苏-27要么向下俯冲,要么打开发动机加力,恢复速度。这就使敌机可以容易判断苏-27的后续动作,红外导弹也更容易捕捉开加力的发动机。过失速机动在一对一的战斗中可能会甩掉后面的敌机,但是在实战中往往是多机对战,实施"过失速机动"会陷入相当危险的境地。
发表于 2008-4-30 18: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
发表于 2008-5-8 11: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专业啊。佩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3GO模拟飞行网|3GO Cyber Air Force ( 沪ICP备08002287号|沪ICP备14050587号 )

GMT+8, 2024-6-18 07: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