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可是一字一句看下来后,我却没什么感觉。只因书中所说的基本都是一些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很少谈及到如何让思想与书中所述不同尤其是对自己的看法深信不疑的人认可作者的观点。换言之,就是我认为书中基本上一直在讲“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大道理”,基本没有提及我们应该如何使对自己看法深信不疑或由于特殊原因无法认同作者的人开始愿意去理解作者,最终认可。 我以为,书中所说的这些道理,早在千年前,古代圣人基本都已一一道明(除了一些“第四类时间安排”之类的古时客观环境可能无法衍生出的理论),且比此书深入、精辟,这也是我看过此书后没什么感觉的原因。所以,我也不想再重复古人和此书作者的话,仅就“如何让思想与书中所述不同尤其是对自己的看法深信不疑的人认可作者的观点”及“辩证理解此书”这两件事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谈“如何让思想与书中所述不同尤其是对自己的看法深信不疑的人认可作者的观点”就必须先谈“辩证理解此书”。正如书中所说“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对的”,我觉得这话也可以用在这本书上。书中谈及了一个重要观点,人可以控制自己。我同意,我把它理解为“境由心生”。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话同样不可置疑。到底能否“由己”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是否“人在江湖”,另一个才是作者所说的个人修为、信仰。前一段时间有个家庭收入千余元的男青年把摔倒的老人搀扶起来,却被讹诈。试问,知道这件事之后,再遇到此类事件,您还会毫不犹豫地“境由心生、造就自己”吗?有关这个问题,我看了一个节目,这节目上有个“砖家”说“我一定会扶”,当时,事件受害者也在现场。我想问,“‘砖家’,您收入多少?被害者的收入多少?”就连一个被封杀的贪官“宋思明”都很清楚,人之所以慷慨是因为他拥有的比挥霍的多,您要纠正社会之风的初衷我表示赞许,可连温饱都不能满足,何谈“境界”?人都饿死了,谁来繁衍人类,谁看得起电视,谁请您上节目,谁给您通告费,谁来买您的书,谁来让您赚这版权费。之所以那些讲解“个人魅力”、“权谋”的书如此畅销,就是因为他们可以让人吃饱,可以让人赚钱,可以让人不受欺负。试问,有人拿枪对着您说“你这书别卖了,否则杀你全家”,您如何选择,若您选择拒绝,我这辈子给您烧香,若您选择妥协,恐怕也再无资格讲那些大道理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您懂得我说的这些辩证之理,但是您为了让自己的书卖得更好(即使不为物欲),淡化“权谋”之说。若是如此,我反而更加尊重您了一点,我觉得这样您这样明智、尊重规律。曹操和刘备都能成事,足以说明“权谋”和“仁义”都可以抓住人心,都是为人之道,虽然作者认为前者无法长久、牢固,可是自有记载开始至今,人类历史上无时无刻不上演着“权谋”带来的成功和失败,也同时上演着“仁义”带来之成败。总之,我以为,人之本性既不是贪婪、自私,亦非善良、宽仁,而是多种、多变。所以,究竟“权谋”与“仁义”孰对孰错,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已经认可本书观点的人自不必说,对于只是一时没有开窍的人,可能稍加指点,便可使其茅塞顿开。但有的人,身处特定的环境,一直深受某种教育的熏陶,这样的人断不会轻信书中的这些道理。但是,我以为书中所讲之道理确是人类理想与良知的体现,应该传承下去,发扬开来。所以,接下来我就想谈谈“如何让思想与书中所述不同尤其是对自己的看法深信不疑的人认可作者的观点”。 一个人想要跳楼,若要救人,就该按照书中所说,去沟通。问题是,如何沟通呢?一个人若真想死,不会再倾诉了,他不愿再与世上任何人任何事再有任何瓜葛。一个人想要自杀,通常来说原因有二:要么觉得没有出路、要么觉得异常痛苦。此时,若是救人之人也走上屋顶边的台子,脚下就是万丈深渊,然后诚恳地注视着他,问他一句“我不是来劝你别死的,我是来帮你的,如果有办法寻得出路,有办法减轻甚至消除痛苦,你愿意活下去吗?我愿听你讲讲你的事?我想给你出出主意!”这样一句话,想必比“想想你的朋友,想想你的家人,懦弱的人才没勇气活下去”有用得多。后者,可能会让想要自杀的人更激动,尤其若是他想死正是因为亲友。帮人寻找出路的做法正是秉承了“换位思考,做个聆听者”的待人准则。倘若有幸引起对方的注意,倘若有幸使对方开口,事情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坐在崖边,“兄弟,你多大了?” “二十四。” “二十四,真巧。” “你也二十四?” “不是,我二十四岁的时候,跟你一样,起过轻声的念头,不一样的是,我已经做了,只是出了差错,没成功。不然就不会遇到你了,兄弟” “那你多大?” “风大,我听不清你说什么,我能离你近点吗?离多近,你说了算。”“你刚才说什么?” “我说,你多大。” “虚长你两岁。” “你当初为什么想死呢?” “痛苦,不能跟自己爱的人在一起,而她给别的男人生孩子了。你呢?也是为情所困?” “不,哎——罢了,说什么都没用了。” “要是说什么都没用了,我现在还能坐在这儿吗?你也坐下啊。”掏出两根烟,并且伸手,要递给他一根。 “我不抽烟。” “抽一根吧,万一你一会儿选择跳下去,那这一辈子连一根烟都没抽过,岂不可惜了。” “也是,好吧。” “够不着,我再过去一点,行吗?” “扔过来。” “打火机能扔,烟太轻,风这么大,没法扔。要不我拿一根,整盒扔给你,这样就不漂了。” “算了,我过去点吧。” “咳咳咳。” “第一次抽,别抽那么大口,吸一点进嘴,然后突然的往肺里吸。” “咝——,咳,嗯,好点。” “你同事里有抽烟的吗?” 他脸色突变。 “虽然咱们认识才几分钟,但是我感觉,你是个平易近人的人,至少这方面比我强。” “为什么这么说?” “我当初想死的时候,谁跟我说话我跟谁急,至少你没有跟我急啊。而且我还特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了解。” “一个人,无论是谁,都很弱小,我小时候,常受到院子里大孩子的欺负。上学的时候,被地痞流氓抢劫过几次,其中一次把同学在当天刚刚陪我的CD机劫走了。他们一堆人围着我,就因为我在游戏机上赢了他们老大。” “什么游戏?” “就对打的。” “拳皇啊?” “嗯,嘿嘿。你有什么擅长玩的?” “没有什么。” “你什么专业的?” “没什么专业,小工人一个。” “你家乡有没有有名小吃?” “嗯,拉面。” “你兰州人?” “对。” “太好了,我一直想尝尝正宗的兰州拉面啊。” “北京没有吗?” “现在大都市这些东西都越来越不正宗,我不喜欢,我喜欢经典的,原汁原味的。” 他沉默。 “人在都市,被人欺负,不被人理解,又带着母亲,也够难为你了。” “你怎么知道?” “那位是你母亲吧,看她表情就猜到了。” “我不是说这个,我是说……” “我怎么知道你被人欺负?” “嗯。” “刚才提到同事的时候,你脸色一下变了,我就这么猜呗。” 他不语。 “跟妈妈说过吗?” “没有,怕妈妈着急。” “呵呵,怕妈妈着急,你现在回头看看。” 他不回头。 “同事怎么欺负你的?” “不是同事,是老板。” “怎么欺负你的?” “嗯。老板说店里丢钱了,怀疑我。把我辞了。也没给我这个月的工钱,现在我跟妈妈都……” “不对呀,你不能只顾自己啊,得……” “我可下不了手。” “那你就不再找个工打吗?” “能再给我根烟吗?” “慢点抽啊,这烟劲大,上瘾。” “没事,就抽这两根,哎,我自己来吧。” “没事,没事,点吧。” “谢谢大哥。” “你知道你为什么跟我要第二根烟吗?” “不知道。” “因为你不讨厌跟我聊天。你知道你为什么不讨厌跟我聊天吗?” “嗯,不知道。” “因为我不跟你讲这个那个一堆道理。我再多问一句,你老板是只炒了你一个人,还是把那些服务员、杂工、厨师什么的都炒了?” “就我一个。” “他为什么就怀疑你呢?” “他说就我有作案时间,当时下午三四点钟,我值班。” “哎,哥哥我真是跟你有缘呐!” “啊?” “我也曾经被人冤枉,说偷了人家钱包,还不止一次。其中一次,让当时的我认为自己的前程就此断送了,细节就不说了。后来,我去了别的学校,在那有了新的朋友,比以前的更好,有了一个跟我非常相爱的女朋友,就是刚才说的那个,还因为他差点死了,不过,也许是天命吧,我不但没死,反而活得更快乐了。” “怎么可能变得更快乐呢?” “因为懂得了到底怎么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什么意思。” “知道关羽吗?” “知道,智勇双全。” “不,关羽最可贵的不是他的智勇,而是忠义。他宁可暂时降曹,也不愿违背同生共死的誓言,宁可千里寻兄,不愿留恋金银美女,又宁可冒杀头之罪,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兄弟,这世上有好人有坏人,你知道坏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吗?” “不知道。” “衬托好人。” “呵呵呵。” “那你知道懦夫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吗?” “衬托勇敢的人。” “我有点饿了,附近有个面馆,你跟你母亲肯定知道那面正宗不正宗,反正我觉得还行,你们也饿了,我请你帮我尝尝这面怎么样,至于工钱,就是请你们母女俩吃这顿饭。你看,你妈妈多焦急,肯定也饿了。不过吃完这顿,你就要自己想办法了,哪怕先以乞讨为生呢。你要是就这么跳下去了,世界上就又少了一个孝子,少了一个有礼貌,善良忠厚的人,那坏人的气焰可就更嚣张了啊,你对得起哥哥我吗,嘿嘿。” “大哥……” “自己擦擦,等你过去的时候,你妈妈肯定哭得更难过,整包给你,帮妈妈擦擦眼泪吧。兄弟,人这一辈子,难,好在,人的本性之一,就是愿意帮助别人,比如你哥我,以后,你也会成为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现在,去帮妈妈擦擦眼泪吧。” “没想到你还是个爱沾沾自喜的人。” “嘿嘿,被你发现了。” “大哥,大哥!” “快起来,快起来,双膝只可跪父母神明。过去给妈妈跪下,道歉,擦眼泪,快去快去。” …… 这些,做为一个发号施令的“管理者”或者断人工作是非的“领导者”都是做不到的,观世音菩萨还亲自下凡救苦救难呢,他也没把这些事全交给属下们做嘛。将军若想士兵奋勇杀敌,最好的办法就是冲在最前面。 之所以此文没有什么重点,是因为我根本就不是想表达一个重点。有句话叫“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意思就是有得有失。无论是“发号施令”还是“分配任务”,无论是判断是非还是亲历亲为,各有长短,做事不可只求引经据典,沉迷于术,更重要的是道,无论刘备之“恩”还是曹操之“威”,都需要孔明和荀彧的“道”来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