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O模拟飞行网|3GO Cyber Air Force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24|回复: 9

[共享] 边条脱体涡的空气动力学(引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5 13: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米格-29K是米格-29的舰载型。现在的米格-29K实际上是米格-29K的第二版,除了例行的机体加强、发动机推力加大、电子设备更新外,在气动设计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翼根前缘边条两侧可以放下的扰流片,好像两撇小胡子一样。俄罗斯方面对这一对扰流片的作用没有说明,外界对此的作用也是争论不休。

1541906.jpg 1389887.jpg 1711783.jpg
新版米格-29K在起飞的时候,可以看到边条两侧有扰流板放下,但在不用的时候,扰流板和边条表面齐平
f18-lex-cfd2.jpg
f18-lex-cfd1.jpg
f18f_07.jpg
边条的作用是在翼根上方产生强烈的附体涡流,产生涡升力
涡升力的奥妙在于完整而且附体,要是脱体或者破裂了,效果就差了

问题是,边条的涡升力是在稳定和不稳定之间走钢丝。太稳定了形不成强有力的涡旋,太不稳定了涡流容易破裂,不仅丧失涡升力的作用,还可能对飞机结构(尤其是暴露在涡流中间的垂尾)产生强烈的气动敲击作用。F-18在设计之初,曾在翼根开设一条狭长的开缝,不仅用于泄放机翼下表面进气口周围的呆滞气流(也就是所谓的边界层分离),也在两侧形成气墙,将边条的涡流限制在这条虚拟的走廊里。为此,双垂尾特意前移,并有所外倾,以避开边条涡流。但试飞结果表明,这一对翼根开缝造成较大的阻力,只好填没一半。这样一来,阻力减小了,但气墙的作用也没有了,边条涡流自由散漫地向两侧扩散,并提前破裂,对双垂尾造成严重的敲击作用。麦道一面加强垂尾结构,一面在翼根增加一对竖立的扰流片,部分恢复了对涡流的导向作用,也部分恢复了阻力的代价。


F-18E听上去是“经典”F-18的一个改型,美国海军和麦道确实也是这样联手骗过美国国会,争取到研发的机会,但F-18E实际上和“经典”F-18 貌合神离,在尺寸、重量、结构、发动机甚至重要气动设计上都有极大的改变。F-18E用饱满的大边条设计,巧妙地把涡流的起点向前推移,使滚滚上升的涡流避开了垂尾,并通过边条的形状强化了涡升力的作用。枭龙的边条也是这样。不过F-18不管是经典版还是E版,都没有采用翼身融合体,枭龙在设计上也没有强调翼身融合体,但米格-29的边条和翼身融合体高度整合,要改这样的饱满边条就殊非易事了,将需要对米格-29的基本设计做极大的改动,改动工作量或许超过F-18到F-18E,如果不计尺寸和重量的差别的话。

yf-17-Image35.jpg
YF-17的翼根有一对明显的开缝,既用于泄放边界层呆滞气流,又用于形成气墙,约束边条涡的走向

阻力问题迫使F-18缩小翼根开缝,降低了气墙作用后,只有用额外的扰流片补偿

f18-fence1.jpg


F-18TakeOff.jpg
F-18E的边条要饱满得多,把涡流产生点大胆向前推移,改善了涡流的走向,也强化了涡升力的作用

f18e-3.jpg
涡流是涡升力的一部分;对于机翼来说,翼尖涡流则是阻力的一部分,所以需要用翼尖小翼之类的装置还抑制。但对于边条来说,这一涡流形成机制不适用。
米格-29K要在气动上不大动干戈,也就是说,边条和机翼基本上保持原设计,还要在航母起飞、着陆性能上有阶跃性的改善,走了一条技术上的新路:采用边条两侧可以机动下垂的扰流片,改变涡流产生位置,诱导涡流走向,达到增生的目的。由于边条下的压力高于边条上的压力(升力来自于上下之间的压力差),扰流片阻挡了下表面气流的展向流动,在靠近机身的地方形成翻越边条前缘的涡流。和F-18原始设计的情况相似,这对涡流贴着翼根向后移动,产生较强的涡升力,同时避免强烈涡流对双垂尾的敲击作用。从现有图片来看,这对扰流片只在起飞时使用,或许在着陆和低速机动时也可以使用。这是有道理的。高速飞行时,扰流片不仅产生额外的阻力,过于强大的涡流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包括提前破裂,敲击垂尾。高速时收起扰流片,不仅降低阻力,边条和机翼交接处的涡流成为主导,不仅产生位置靠后,也向两侧移动,避免破裂,也避开垂尾。

su33l.jpg
相比之下,苏-33采用鸭翼解决增升问题,效果可能比米格-29的边条扰流片更好,但阻力和重量都较大,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粗糙的解决方案
米格-29K这对独具匠心的扰流片在气动设计上构思十分精巧,实施起来也相对简单。苏-27在边条设计上和米格-29有相似之处,但并不相同。相对来说,苏-27得边条较小,更加注重在翼身融合体的过渡;米格-29的边条较大,相对注重边条的作用。中国在用苏-27系列为基础设计舰载战斗机,需要解决舰上起飞时的增升问题。像苏-33那样采用三翼面有成功的先例,还有利于加强机动性,代价是阻力和重量。如果采用像米格-29K那样的边条扰流片,或许需要重新设计边条,使边条接近F-18E或者枭龙那样的饱满,这样才能有较好的效果。否则依然会有效果,只是效果不够显著。另外一个成功的先例是取消机背减速板,用飞控和襟翼、副翼的合作动作取代减速板的作用,可以减轻重量、增加肌内燃油容积。


22036.jpg
发表于 2011-1-25 15: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坐沙发,赞一个!
发表于 2011-1-25 15: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很科普!请LZ多发此类技术贴!
发表于 2011-1-25 19: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LZ 在航空知识上扒的吧?一模一样。而且不是最新的杂志...
发表于 2011-1-25 19: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边条有助于提供多余的升力,所以F-18E/F才加大了边条并大胆前移。提升升力的设计还有像T-50和F-14的宽尾,当初是为了分隔发动机舱,没想到还有了意外收获。这次MIG-29K只不过将边跳缩小一点,有利于保持机翼光滑。因为是收缩的,所以同时避免了对垂尾的影响。单就效果来看只是为了提升起飞降落性能,而且提供的升力应该很有限。
发表于 2011-1-26 00: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ceforever 于 2011-1-26 00:59 编辑

谁说涡脱体效果就一定差了?鸭翼的涡很多都是脱体涡。。。。。。。
边条涡附体的强有力干扰固然是最好设计形态,但是随着AOA增大脱体是必然趋势,只要有效的控制,脱体涡也能有效带走上翼面气流能量,增生效果依然是很明显的

所以最担心的往往不是涡脱体,而是不对称的涡破裂,这个是直接导致高攻角失稳的罪魁祸首。

把边条延伸到机头可以有效抑制边条涡的不对称性。
发表于 2011-1-26 06: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是防止破裂,并控制走向防止对垂尾造成大的影响
发表于 2012-5-16 19: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inback 于 2012-5-16 19:45 编辑
aceforever 发表于 2011-1-26 00:52
谁说涡脱体效果就一定差了?鸭翼的涡很多都是脱体涡。。。。。。。
边条涡附体的强有力干扰固然是最好设计 ...


没百度到一些附体涡的信息,都是讲的脱体涡,所以就感觉附体涡是不是不存在(实际达不到附体?)或是只存在一瞬间?能帮忙找找附体涡吗?想科普一下。我们平时见到的图片上翼面上有白烟的,怎么看出是脱体涡还是附体涡?
发表于 2012-5-17 13: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wyzx01 发表于 2011-1-25 19:36
边条有助于提供多余的升力,所以F-18E/F才加大了边条并大胆前移。提升升力的设计还有像T-50和F-14的宽尾,当 ...

没百度到关于附体涡的知识,全讲的脱体涡,图中F18产生涡到底是附体涡还是脱体涡,还是两者都有?
发表于 2012-5-21 00: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脚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3GO模拟飞行网|3GO Cyber Air Force ( 沪ICP备08002287号|沪ICP备14050587号 )

GMT+8, 2024-5-19 17: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